坚决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内容,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 我们目前有6,482个页面,779个用户,18,831次编辑。
  • 欢迎加入火器百科注册一个账号,一起参与编写吧!
  • 如果编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点击帮助或者加入火器百科QQ群:欢迎加入火器百科官方群,群聊号码 766652219
  • 首页是Hio的三次修改版,沿用了各代首页。赞美吧!

1956式半自動步槍

出自火器百科
(重新導向自56式半自动步枪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56式半自動步槍,系中國仿造的SKS半自動步槍。

56式半自動步槍

概述

1950年代,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軍工業。在1956年,解放軍定型了56式槍族並開始量產。56式槍族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槍族,因為統稱56式槍族的三種武器都是不同的結構和原理,包括1956年式班用機槍(RPD)、1956年式衝鋒鎗(AK-47)和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SKS)。後者通常被簡稱為「56半」,有時也被稱為「56式步槍」(因為56式自動步槍在當時的正式名稱是「衝鋒鎗」,所以不會產生混淆)。由於裝備思想、資源供應及其他方面的原因,SKS這種在蘇聯只服役了幾年的過時武器在中國勃發第二春,在軍中裝備時長近30年,生產時間也比其他同樣仿製SKS的國家要長。除了裝備解放軍,也援助給其他國家,或作為民用武器出口。而現在,在一些民兵單位中仍然保留有不少56式半自動步槍。
50年式末56式半自動步槍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代53式騎槍、日本三八式步槍和部分毛瑟步槍以及美國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式步兵武器。
國內最早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的廠家為296廠(建設廠),起初由蘇聯提供零部件與設備,在國內進行組裝,並配套生產一些小零件。此時的56式半自動步槍在機匣左前方的槍號中帶有俄文字母。當56半完全國產化後,機匣銘文不再帶有俄文字母。除了296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廠(包括一些三線廠)也有生產56半。不同廠家的機匣銘文略有差別,不過大多數廠家都和296廠一樣,是在三角形中填充廠家代號數字,廠號後面刻印有「五六式」3個漢字以及槍號。據統計,到停產為止,中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有80多種機匣標記。
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定型後,開始逐步取代部隊原先裝備的53式騎槍、日本三八式步槍、各類毛瑟步槍和美國M1903式春田步槍等種類繁雜的武器,但裝備的速度並不快,主力部隊在1968年前後換裝完畢,但有些二線部隊到1970~1972年才開始換裝。以1970年的一個甲種師步兵連為例,全連138人,其中9個步兵班除正、副班長兩人使用56式衝鋒鎗外,其餘7人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另外,連部2名通信員、炊事班班長各配1支56半,全連共配56半66支。
在當時「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民兵中56半的裝備也很普及,特別是1969年中蘇交惡以後,國內大力加強民兵武裝建設,常有民兵先於正規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裝備的多是三線小廠和臨時轉產該槍的軍工廠生產的。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是56式半自動步槍首次投入戰鬥,當時相比起印軍用手中的恩菲爾德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在火力上相當有優勢(有個別資料中臆想成是56沖對FAL的優勢,其實當時印軍還未裝備FAL,而解放軍中56沖只有正副班長裝備,並不構成數量優勢)。1968年時裝備的「步沖合一」的63式自動步槍原計劃要同時取代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鎗,於是軍隊中替換下來的56半被撥入民兵部隊。但63式很快暴露出各種問題,部隊中甚至高呼「還我半自動」,因而撤裝,部隊重新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
在越戰時期,中國支援給越南大量的56式半自動步槍,這些56半通常在機匣上沒有中文字,而且會打上M21的標記。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由于越軍普遍使用各型AK-47(其實大部分為56沖),56式半自動步槍的火力顯得相對脆弱,而山地叢林環境中交戰距離比較近,56半精度好的優點也不能充分發揮。幸好開戰前國防部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參戰部隊在投入戰場前就緊急換裝了大批的56式衝鋒鎗,但仍保留少量56式半自動步槍用於較遠距離上的精確射擊。甚至連炊事員都是背着一個鍋和一支56式衝鋒鎗進入戰場。所以儘管仍然是制式武器,但當時的56半幾乎是被參戰部隊所拋棄。
在過渡型武器81式自動步槍研製和裝備後,56式半自動步槍也沒有存在意義。所以在1985年,56式半自動步槍正式撤裝,由81式自動步槍或56式衝鋒鎗取代。但56式半自動步槍仍裝備民兵部隊。現在,解放軍中僅保留少數56式半自動步槍作儀仗隊的儀仗槍,在民兵部隊中也保留有一些56半(因為95式的裝備,撤換出來的81式也開始替換民兵部隊中的56半)。
在澳大利亞,56式半自動步槍是很受歡迎的休閒狩獵和打靶玩具,直至澳洲在1996年限制民用半自動武器,56半的進口受到限制。而在1990年代初期,56半在美國南部一些地區的因為其低廉的價格是受歡迎的「窮人的獵鹿槍」,後來在1994年被美國禁止進口。因為美國人有改裝槍的興趣,所以在美國有許多56半已經改得幾乎認不出原來的樣子了。
由於蘇聯原產的SKS在材料、工藝等方面與中國的資源和當時的工業能力不完全匹配,所以56式半自動步槍並不是與SKS完全相同的,而是在仿製的過程中逐步改進。此外由於生產廠眾多,各廠的生產能力不一,生產時間也長,所以不同廠家不同時間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也有所不同。
比如56式半自動步槍最早採用鉻、鎳含量較高的50AE、50AZ進口鋼材,這兩種鋼材在蘇聯儲量很大,但在中國卻恰恰相反。在中蘇交惡後,蘇聯不再履行供貨合同,所以國內就自行研製了適應國情的50BA槍鋼,槍機則用無鎳少鉻的30GrMnMoTiA合金鋼代替進口的30GrNi2MoVA合金鋼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機械性能。這些材料在後來的56式衝鋒鎗和班用輕機槍上都有使用。早期56式半自動步槍彈膛與線膛內壁沒有鍍鉻,所以槍管壽命較短,很多槍打不到規定的6,000發便提前報廢了,在改用50BA製造槍管後,彈膛與線膛也採用了流動鍍鉻技術,使槍管壽命大大提高。
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的準星座、表尺座和導氣箍等零件大多是先鍛造再機加工成型,或用棒料直接加工,不但工藝繁瑣,而且材料利用率不高,後來這些零件均採用失蠟精密鑄造工藝生產,只要對關鍵部位進行少量機加工即能滿足要求,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早期機匣蓋採用圓鋼車銑加工而成,費時費料,後來改用精鑄工藝生產,也是節約了成本與工時。早期的活塞用圓鋼車削加工,若刀痕處理不好容易造成斷裂,後期改用圓鋼加熱後墩粗頭部,再加工成型。
早期的發射機座採用模鍛機加件,結實耐用,但生產工藝複雜,後來廣泛採用鋼板衝壓件,把原來的擊發機座分為本體和扳機護圈兩個零件,分別衝壓加工後再點焊、氣焊到一起,最後進行少量機加工,雖然形狀與做工不如早期產品,但使用性能沒有降低,這也是56式半自動步槍不同於國外產品的一個特殊之處。
另外,國內還曾在1970年代生產過少量採用衝壓機匣的56式半自動步槍,衝壓而成的機匣體把節套和尾座包在一起,通過鉚、焊連接牢固,質量有所減輕,但生產過程較為複雜。採用這種機匣的56式半自動步槍可以通過槍機框上導軌槽的寬窄與機匣前部的形狀來識別,衝壓機匣的導軌槽比較窄,而且機匣前部平整,沒有鍛造機匣那樣的縮小段。
國內1970年代以前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管與機匣均採用螺紋連接擰緊的裝配方式,雖然裝配過程比較簡單,但其螺紋的加工與精度要求較高,廢品率高,修理也不方便。後來生產的槍管均採用靜壓配合加固定銷的連接方式,其機匣上裝配孔與槍管尾部外圓的尺寸可以通過選配分組的方法來裝配,裝配好以後再鑽孔打入定位銷,廢品率很低。如今,這種裝配方法已經廣泛應用到其他多種國產槍械上。
早期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機組件全部仿自蘇聯原產SKS,但使用過程中發現擊針易斷裂,而且空槍擊發時容易將擊針孔處打出裂紋,同時存在抽殼鈎簧易失效、抽殼鈎易斷裂等缺點,後來改進了擊針與擊針截面形狀,並調整了擊針頭部的尺寸與角度,以及擊針孔內部角度、抽殼鈎的形狀與抽殼鈎簧的材料等,滿足了使用與壽命要求。槍機框本身由於生產年代不同,也有不同的改進:1960年代末取消了槍機框導軌槽下部兩側的腰形槽,而槍機框導軌槽在1980年代後的產品中變得更窄,以適應沖鉚焊結構的機匣。這兩個特徵也可以作為區分不同時期產品的依據之一。
1965年以前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原產SKS一樣,採用劍形雙刃刺刀,表面鍍有乳白色防止反光。部隊使用後發現這種刺刀存在剛度不足等缺點,加上當時作戰思想上強調「刺刀見紅」,所以後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一律改用三棱刺刀,長度也由原來的312mm增加到380mm,三棱刺的優點是剛度好、穿刺力大,當然,生產成本也更低。這種刺刀同後來63式自動步槍的對稱式三棱刺刀不同,與53式步騎槍的棱刺也不相同,是一種變截面刺刀,前端截面類似倒「T」字形,後端則近似圓柱形,尖端則接近平口螺絲刀的形狀,整體熱軋成型,血槽是直接軋制出來的。改用三棱刺刀的另一個優點是,下護木的刺刀槽比劍形刺刀槽要淺,有利於提高全槍的整體強度,因此使用不同式樣刺刀的56式半自動步槍其槍托也是不能互換的。由於這種三棱刺刀的使用效果理想,後來56式衝鋒鎗上也有使用。
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的槍托均採用木材製造,由於當時國內的軍事指導思想立足於「早打、大打」和「全民皆兵」,對56式半自動步槍的需求數量特別大,而槍托用木材受產地和生長年限限制,數量和來源均無法得到保證,不得不尋找其他替代材料來製造槍托。國內當時試驗過玻璃鋼和膠合板等材料,其中玻璃鋼生產完全不用木材,材料來源也不受地域限制,生產工藝簡單,強度比木材高,因此生產過一批採用這種槍托的56式半自動步槍。與木托相比,玻璃鋼槍托表面非常光滑,沒有木材紋理,顏色單一且偏紅,細看時能看到裏面的玻璃纖維。不過,當時國內玻璃鋼生產工藝不太完善,而且手感與舒適程度不如木托。
此外,56式半自動步槍在生產過程中還有某些階段性的改進,典型的代表是機匣蓋閂銷,它的改進只在中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上出現過,早期和後期都未採用。改進前的機匣蓋閂銷由閂銷和閂片鉚接而成,閂片前部上方有一個為便於扳動而設計的折彎部分,在部隊實際使用中,發現其容易因掛擦而使機匣蓋閂銷意外打開,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將閂片前部上方的折彎部分放到下方,與槍托齊平,同時為了方便扳動,在槍托相應部位切了一個斜向內的槽。在其他國家的SKS仿製品中都沒有這樣的改進,可以作為識別國內中期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徵。

資料來源

來源1:槍炮世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