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衝擊髮式

定義

前衝擊髮式自動原理(Advanced primer ignition ,API),又稱為「預擊發」,「提前擊發」。
指在武器復進作用並未完全停止、槍彈未到達彈膛最深處時便擊發槍彈,通過復進部件的復進動能抵消一部分的火藥燃氣後坐力,並利用剩下的後座能量完成抽殼、拋殼、復進等動作的一種自動原理。
實質上是對自由槍機式原理的一種改進。

 
前衝擊髮式結構示意圖(圖源George M Chinn《The Machine gun》第四卷第一章第二節)


工作原理分析

在此,對前衝擊髮式工作原理的特點做簡要分析。 在自由槍機式原理中已經提到,假設復進過程沒有能量損失,那麼復進部件復進到位時具有的能量大致與其開始後座時的能量相近,這一能量極為巨大,對於大口徑大裝藥彈而言尤為明顯。 同樣也應注意到,自由槍機中為限制由彈殼傳遞的後座能量,採用了很重的槍機與剛硬的復進簧。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復進能量到位時的能量去抵消一部分的後座能量,即引導這兩種能量相互抵消,將會對後座部件的結構改善起到很大的幫助。這便產生了前衝擊髮式自動武器。

優勢

下面對前衝擊髮式與自由槍機相比的優勢做簡單分析: 每次復進尚未完成時便進行擊發,擊發時火藥燃爆給出的全部能量(方向向後)減去現有的復進能量(方向向前),剩下的能量即為下一次復進過程的能量。 為保證每次復進動作一致(工作能量一致),應合理控制擊發時間,使得每次用於後座的淨能量為彈藥全部後座能量(相對於自由槍機來說)的1/2。可見前衝擊髮式武器中整個系統後座和復進的能量僅有自由槍機的一半左右,故理論上槍機質量和復進簧參數可以相應減半。

限制因素

但前衝擊髮式武器仍存在着很多限制因素,下面列出主要的兩點:

潤滑因素

由於前衝擊髮式武器在擊發時彈殼是在運動的,一旦擊發,發射藥燃爆後彈殼隨即受熱膨脹,將與槍膛之間產生極大的摩擦,在彈殼向前運動時這一摩擦並不是很麻煩的問題;但是一旦槍機與彈殼開始後座時這一摩擦力就危害極大,彈殼前部通常較薄,受熱軟化膨脹後與槍膛的「粘合」就更明顯,而此時抽殼鈎又拉動彈殼退出槍膛,前端緊密壓合,後端大力拉出,這種情況下極易造成彈殼橫斷,進而可能引發炸膛等事故。 雖然在彈殼表面有均質潤滑層(因輕油不能有效保證潤滑層的有效厚度、石墨碎屑成片剝落掉到其他部件上又容易將槍機卡住,故常常採用重油、油脂來作為潤滑劑)的情況下彈殼貼膛情況能取得有效改善,但實際作戰中大部分部隊來不及或者沒有精力在擊發前對每一顆彈藥進行充分的潤滑(在對於惡劣環境中作戰的野戰部隊,這一問題更突出),故限制了前沖式武器的發展與普遍應用。

彈殼形狀

若採用圖中所示的常規彈殼,前衝擊發武器將在彈殼尾端未完全進入槍膛時擊發。這種做法極易導致彈殼尾部膨脹炸裂,故應該使擊發時間稍稍延後;然而同時擊發時間過於滯後將使得前沖作用不明顯,因此應對擊發時間進行極為精確的選定。然而在實際設計中,確定這樣一個精確的時間極為困難,該精確時間允許的偏差大概只有零點幾個毫秒。

同時,儘管要緩衝的後座能量較自由槍機而言已經減半,但採用這種無底緣彈時,槍機重量還是太重。
 

而採用下圖中所示形狀的彈殼,即所謂「縮緣」彈殼(如常見的20mm厄利空機炮彈)
 

 
20mm厄利空機炮配用的縮緣彈 圖源https://www.marstar.ca/html/reflibrary/Yugoammo/20mmapishellm63.html

則不必對擊發時間做特別精確的規定,僅保證彈殼整體已充分得到彈膛的支撐即可開始擊發。

而且採用這種彈殼也不必限制後座開始時彈殼的運動速度,槍機的質量可以獲得更大程度上的減輕(甚至可以再減輕10倍)。

仍借鑑George M Chinn在《The Machine Gun 》第四卷中的分析,作者假設了一20mm前衝擊發的武器,同時配用潤滑良好的縮緣彈:經過理論計算,槍機重量取26磅(約11.8Kg)即可(這個重量僅為自由槍機假設中的1/20),這時的理論射速已經達到了446 RPM。

特點

優點

與自由槍機武器相比,可以很好地減輕槍機重量與復進簧強度(若不更換縮緣彈藥,槍機重量大致僅有自由槍機的一半左右;採用縮緣彈藥可以繼續大幅度減輕槍機重量)

缺點

·對彈藥潤滑程度要求高
·使用普通底緣彈藥(無底緣彈)時,前衝擊發意義不大而且對設計精度要求很高。為充分發揮前衝擊發的優勢,最好搭配縮緣彈使用。

廣義上的前衝擊發

由於前衝擊發(預擊發原理)可以很好地緩衝復進到位時復進部件的動能,故在一些槍管短後座武器中,也會對彈藥進行提前擊發。
不過由於其主要循環方式並不是前衝擊發,預擊發僅為一個與緩衝器並列使用的緩衝手段,故不需要控制每次復進的能量為總能量的1/2。

應用舉例(持續增補中)

機炮

厄利孔20毫米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