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SP3微聲槍彈

SP3微聲彈

概述

SP2槍彈的主要不足是存在火藥氣體泄漏、彈殼在發射後由於火藥氣體壓力的作用使體積擴大而無法從彈膛內拔出等缺點。為了彌補這些不足, 1966年又進一步改進研製出了SP3微聲彈藥。

結構特點

活塞原理 在彈殼內裝入活塞,發射氣體壓力使該活塞前進,將活塞前面的彈丸推出,而發射氣體本身仍保留在彈殼內不向外部噴出,從而起到消聲效果,這就是活塞消聲的原理。

改進設計 先前的SP-2微聲槍彈是按照前蘇聯7.62×39毫米步槍彈的外觀設計製造的,所以被視為完全的偽裝彈,最初用於槍管長、拔彈阻力大的卡什拉尼柯夫突擊步槍,由於有在管內產生停彈的危險,最終用做MSP式微聲手槍的微聲槍彈,但威力低,並且有氣體泄漏和發射時彈殼擴張不能從槍管膛內拔出等故障。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設計。 首先SP-3不拘泥於槍彈整體外觀的偽裝性能而改進彈殼,採用與一般槍彈完全不同的粗大筒形彈殼,增大壁厚,避免發射氣體導致膨脹,還可提高發射氣體的壓力,以增強威力。其次,由於採用活塞原理的槍彈內部貯存高壓氣體,當用一般的前尖的擊針撞擊底火時,容易將底火擊穿,造成高壓氣體從擊破口噴向後方的極危險事故,所以SP-3彈的底火內部裝上擊針,變成以擊錘的圓形前端從外部撞擊底火的擊發方式。這種方式不容易造成底火擊穿,底火本身嚴加密閉,在氣體壓力作用下不會飛出或脫落。另外,彈殼內的活塞為鋁製的,後端有大的凹坑,在發射氣體作用下凹坑的周壁擴張並與彈殼壁面緊貼,起到封閉發射氣體的作用。

發射過程

當槍彈擊發時,活塞在發射氣體壓力作用下快速前進,將彈丸推向前方,活塞到達彈殼前端的台階處被卡住,此台階同樣起到封閉發射氣體的作用。因此,剛使用過的彈殼溫度極高,為了從槍管後端的膛內取出使用後的彈殼,必須藉助2發連接的特殊彈夾,從而使傳遞到彈夾的熱量大大減由於發射氣體無泄露,以及在近距離使用的前提下彈丸初速可控制在音速以下,兩者的綜合效果使SP-3具有良好的微聲性能。

 
毒蛇

改進型號

SP3特種微聲槍彈裝備後,使用單位普遍反映該彈威力太低,其膛口動能還不到150焦耳,尚不足當時蘇軍裝備的馬卡洛夫手槍彈的一半。雖然彈頭較小的口徑和尖頭的形狀對提高其穿透能力有所幫助,但殺傷作用與使用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央精密機械科學技術研究所又對SP3特種彈加以進一步改進,研製出威力稍高一些的「毒蛇」系列彈藥,包括PZ及其後續改進型 PZA和PZAM三種型號(其區別只是推桿形狀略有不同)。「毒蛇」系列微聲槍彈改回一級式的活塞推桿結構,為保持足夠的助推距離,它的彈殼不再拘泥於 1943年式步槍彈的彈殼形狀:增加了彈殼尺寸,彈殼長達63毫米,彈殼口部的內表面有台階以阻擋活塞的運動,此台階也起到密閉火藥燃氣的作用;外表面沒有斜肩,為平滑的柱形;增加了鋼製彈殼的壁厚,有利於減小發射後氣體壓力導致彈殼的膨脹,同時可以提高火藥氣體壓力進而增強威力。彈頭仍借用7.62毫米步槍彈頭。活塞的底部有較大的凹坑,發射時,火藥氣體作用於凹坑使其周壁擴張並與彈殼內壁貼緊,使氣體密閉效果更好。為適應尺寸加大的彈殼,圖拉兵工廠重新設計了結構與MSP特種小手槍結構類似的S4及其改進型 S4M「風暴」手槍並交付部隊使用。

資料來源

以上內容轉自360圖書館

蘇/俄微聲槍與匕首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220/14/42071_1056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