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突擊步槍

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 44,定型投產時名為MP43)是德國於二戰時期研製的一款突擊步槍,也是歷史上第一支使用短藥筒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的突擊步槍。

E58D8835A0718D7745DF6C62BAA6DD29.jpg

研製歷史

實踐證明二十世紀初的標準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當時的自動步槍像機槍般採用全威力彈,導致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精度,其重量亦不方便單兵攜帶。到30年代後期,德國陸軍開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藥筒彈藥,將衝鋒鎗的特點結合到全自動步槍上,雖然射程不如步槍,但可保持比步槍輕便的特點並改善連發射擊精度,兼具傳統步槍射程精度與衝鋒鎗方便攜帶、反應迅速、火力強大的優點。

黑內爾公司以槍械設計師雨果·施邁瑟為設計師,開始設計使用短藥筒彈藥的自動步槍。1941年,經過反覆實驗後德國成功研製一種7.92×33毫米短彈。它的長度比當時的德軍7.92×57毫米標準步槍子彈短,彈頭更輕,發射藥也較少,使單兵能攜帶更多彈藥;單發彈頭在有效射程內的威力足以癱瘓一名敵軍,全自動火力密度直逼衝鋒鎗,後座力亦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這類短彈被稱為中間型威力槍彈,隨後能使用這種短槍彈的新型自動步槍很快被研製出來。

1942年黑內爾公司設計使用7.92×33毫米短槍彈的原型槍MKb42(MKb是德語Maschinenkarabiner的縮寫,意為自動卡賓槍),經測試後被德國軍方選中。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和槍機偏移式閉鎖,在擊發槍彈後,少部分氣體順着槍管上的小孔經導氣管導入機匣,推動槍栓向後,完成拋殼、重新上膛和再擊發的過程。其單發閉鎖系統使槍手在單發射擊模式時,能在有效射程內保持合理的精確度,並有全自動射擊模式以應付突發的近距離作戰。

該槍可有效壓制衝鋒鎗射程外的敵方火力據點,在數把突擊步槍密集開火時能發射大量子彈呼嘯划過敵方及擊中敵人四周,對敵產生心理恐懼,將其壓制在掩體後方;密集的火力也大幅提高擊中敵方的幾率,在笨重的班用輕機槍或者更多的栓動、半自動步槍以外提供了更方便的選擇,在當時同類輕武器中屬於劃時代的設計。

該槍的弧形彈匣能裝入30發子彈,比所有現役步槍載彈量更高,減少戰時士兵更換彈夾的次數;前置的覘孔能讓士兵於光線不足的環境中大致上瞄準目標,雖然如此會犧牲掉部分遠距打擊的精確度,但畢竟此武器原初設計上並非是作為精確射擊之用,而為了彌補這項缺憾,早期版本亦可加裝光學瞄準鏡。全槍大量採用衝壓工藝,生產成本較機械加工低和有效率,適合大規模生產。

原型槍進行了小批量生產,藉由空投方式火速送往東線戰場上一支正遭到紅軍圍困的德國部隊手上,使部隊成功突圍而出。其前衛的設計概念震撼了蘇聯紅軍,也因此促使蘇聯研製相似概念的武器,催生出舉世聞名的AK。

但是該槍的生產過程並非順遂,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早先因為尚未意識到當時戰爭型態已由一戰遠距壕溝戰演變至近距離城鎮戰,而以該武器既無法打擊400m以外的敵人,近距離火力密集度又不如現役衝鋒鎗為理由,禁止生產這種不倫不類的武器,只能夠少量的投入研究。為了繞過希特拉下令停止該槍研製的干擾,順利投入生產,它借用了衝鋒鎗的命名方式,命名為MP43(Maschinenpistole 43)以暫時瞞過元首,但此槍的彈藥和威力實際上都是步槍的規格,而非手槍子彈等級。MP43隨後做了些許利於生產的設計變更後,定名為MP44,少量發配到部隊之中。

但紙總包不住火,1944年,希特拉赴東線視察戰況,當他問及德軍將士需要什麼時,將士們異口同聲回答:「更多的新步槍!」希特拉很好奇這是什麼武器,一看之下發現是自己早已禁止生產的武器。希特拉一開始大為困惑並震怒,直到看過該槍火力展示後明白當初的看法有所偏差,於是宣佈把MP44改定名為Sturmgewehr 44(意指突擊步槍1944年型),簡稱StG44,並優先生產該槍,這也是「突擊步槍」一名的由來。由於納粹德國當時已瀕臨戰敗,到戰爭結束時該槍僅生產了40萬支,但該槍在1944年曾普遍裝備於裝甲旅中,為西線盟軍帶來不小震撼。

諸元

項目 數據
全長 940mm
槍管長 419mm
全重 4.62kg(空槍)

5.12kg(裝彈)

子彈 7.92×33mm Kurz彈
自動方式 長行程活塞式
閉鎖方式 槍管偏移式閉鎖
射速 500——600rpm
有效射程 300m
槍口初速 685m/s
供彈方式 30發彈匣

使用情況

東德國家人民軍及警察在戰後一段短時間內以「MPi.44」的名義使用過StG44,其後在列裝AK步槍後便把它們完全淘汰。另外,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也曾短暫裝備過StG44,後來捷克政府把它們賣了給敘利亞等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亦有把德國國防軍遺留的StG44配發給南斯拉夫人民軍傘兵部隊使用,直到它們在1983年完全被扎斯塔瓦M70取代為止;之後南斯拉夫把部分退役的StG44賣給英國的收藏家及其他友好的中東和非洲國家。

阿根廷曾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於當地生產StG44的實驗版本,然而他們最後還是採用了FN FAL,這是考慮到7.62×51毫米北約子彈在當時的普及程度和火力更強等因素,而且更能撇清該國跟納粹德國的聯繫。

在冷戰期間蘇聯和其他東方陣營國家向一些友好國家和反政府游擊隊提供了大量在二戰期間繳獲的德軍槍械和彈藥,當中亦包括了StG44,其中法軍在阿爾及利亞發現了大量StG44並確認它們來自捷克斯洛伐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戰期間亦被發現使用該種步槍。目前一些在中東和非洲之角的民兵和游擊隊仍然有限度使用StG44,美軍亦曾於伊拉克叛軍及民兵手上繳獲該槍。在敘利亞內戰期間,敘利亞叛軍也曾從敘利亞政府軍的軍火庫內繳獲5,000多枝StG44並用於實戰,包括把它們安裝在遙控武器系統上。

轉角槍

轉角射擊的概念最早源自於一戰。當時的澳大利亞軍隊就曾製作過相關的組件。在二戰時期,德國國防軍也曾為MG42和StG44等槍械製作了一種名為「Krummlauf」的轉角槍管以更有效地攻擊位於死角位的敵人,這些槍管有扭曲30°、45°、60°和90°的版本。由於子彈在出膛時會撞擊彎曲的槍管而變成碎片飛散出去,從而製造出類似霰彈槍的效果導致毫無精度可言,殺傷力也不甚理想。基於子彈出膛時必定會被撞成碎片,這些彎曲槍管的壽命本身也極短,視不同版本而定,一般介乎150—300發左右。納粹德國的武器工程師曾作出多番嘗試來使Krummlauf實用化,包括在槍管上開孔以促進散熱並減慢子彈的出膛速度,可是並沒有取得顯著成功,Krummlauf至今仍被軍事專家普遍認為是一種失敗的設計。此外,美國和蘇聯軍方在二戰過後也曾測試過類似的設計。

不過,轉角射擊的概念後來被以色列所繼承,他們並在21世紀成功研製出牆角槍(Corner Shot),目前已獲部分國家的反恐部隊所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