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内容,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 我们目前有6,145个页面,686个用户,17,889次编辑。
  • 欢迎加入火器百科注册一个账号,一起参与编写吧!
  • 如果编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点击帮助或者加入火器百科QQ群:欢迎加入火器百科官方群,群聊号码 766652219
  • 首页是Hio的三次修改版,沿用了各代首页。赞美吧!

苏联SP2微声枪弹

来自火器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概述

微声手枪大多采用消声器。常见的消声器有两种:一种是安装在枪口,另一种是和枪管结合成一体。前者消声原理是:膛内的火药燃气流出枪口后经过消声器的孔道逐级减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枪口噪声。由于加装的消声器的孔道和枪管内膛同轴度存在一定误差,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枪弹由枪管经过消声器的孔道时受到影响,从而使射击精度受到一定影响。而后者,整体式消音装置的枪管前部设有横向排气孔,外部是套筒。套筒形成膨胀室,火药燃气通过横向排气孔流入膨胀室。虽然和枪管结合成整体的消声装置,有利于保证武器的射击精度。但是无论哪种消声器都仅能降低由火药燃气产生的噪声,而无法降低由弹头激波产生的噪声。如果弹头以超音速飞行,消声器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微声武器要使用亚音速枪弹。

结构特点

SP2微声弹

1901年J·胡特·弗利斯在奥地利申请了编号为5478的专利,通过在枪/弹中加装活塞来消除武器噪声。他将枪管前部的内膛做成与弹头直径一样的尺寸,枪管后部的内膛则与弹壳直径相同,然后在弹壳中装入活塞,射击时活塞推动弹头前进,当前进至枪管变径处时,活塞被阻止,而在惯性作用下弹头继续向前飞行。活塞后部的枪管上打有小孔,火药燃气则通过小孔缓慢释放。按照这样的方案设计,每发射一发枪弹后,必须用通条将活塞从后方顶出枪管。
通过阻止子弹击发后火药燃气的溢出达到消声、消焰目的,苏联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胆实践。上世纪60年代,位于莫斯科附近科里莫夫斯克的中央精密机械科学技术研究所根据这一原理成功的制造出7.62×39毫米SP2特种微声枪弹。与上面提到的专利不同的是,该弹的活塞是被阻止在弹壳内的,省去了从枪管内顶出活塞的繁琐动作。SP2微声枪弹在发射药与弹头之间装有活塞推杆,发射后膨胀的火药燃气推动弹壳内的活塞推杆迅速前进,将推杆前面的弹丸推出弹壳,直至活塞被弹壳斜肩部挡住而停止前进,弹丸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沿枪管前进,离开枪口;而火药气体本身仍然封闭在弹壳内不向外部喷出,从而达到消除暴露源的效果。

改进

SP3微声弹

SP2微声枪弹的主要不足是存在火药气体泄漏、弹壳在发射后由于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使体积扩大而无法从弹膛内拔出等缺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1966年又进一步改进研制出SP3微声枪弹。SP3微声枪弹借用1943年式7.62毫米步枪弹的弹头和弹壳,全弹外观也与其神似。
基本结构上则与SP2类似,只是将推杆改为两段式、可伸缩结构,这样在弹壳长度尺寸不变的条件下,使推杆对弹头的有效助推行程增加到55毫米。但同时可伸缩的推杆结构也增加了制造的难度,而且弹药威力与单级活塞结构的SP2特种弹相比提高并不明显,枪口动能还不到150焦耳,理论射程25米,但有效射程只有15米。击发时火药气体泄漏的问题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资料来源

以上内容转自360图书馆 --- 独树一帜的苏/俄微声枪弹、枪械

外部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827/10/36153826_857315794.shtml

注意事项

此资料是提供给爱好轻兵器的读者们的,禁止将此文用于非法用途。如果有不法分子使用,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有发现违法之处请联系版主删除违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