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内容,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 我们目前有6,393个页面,762个用户,18,508次编辑。
  • 欢迎加入火器百科注册一个账号,一起参与编写吧!
  • 如果编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点击帮助或者加入火器百科QQ群:欢迎加入火器百科官方群,群聊号码 766652219
  • 首页是Hio的三次修改版,沿用了各代首页。赞美吧!

M3/M5司徒式轻型坦克

来自火器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M5轻型坦克(Stuart tank;M3/M5轻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数量最多的轻型坦克。欧洲战场上所使用的英军以美国南北战争名将斯图亚特为M3和M5坦克命名。在英国,它同时拥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昵称。美国陆军则仅以“M3轻型坦克”和“M5轻型坦克”作为官方名称。

  斯图亚特坦克是美国以及其盟国在二战使用最广泛的轻型坦克,从欧洲、北非到菲律宾,甚至是东南亚丛林以及岛屿上皆有斯图亚特的踪迹。并在租借法案的推广下陆续提供给苏联、中华民国、法国、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国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续使用至1996年。


国家:美国

技术数据

  • 名称:M5(Stuart)轻型坦克
  • 研发厂商:凯迪拉克汽车公司
  • 诞生时间:1942年
  • 底盘类型:履带式
  • 轮胎负重轮数量:四对

性能数据

  • 乘员与载员:3人
  • 车长:4.53米
  • 宽度:2.24米
  • 高度:2.64米
  • 战斗全重:14,700千克
  • 最大速度:43公里/小时
  • 最大行程:173公里

车组成员

1. 车长

2. 炮手(装填手)

3. 驾驶员

4. 通讯员

5. 装填手

装甲信息

车身装甲(mm) 前方29

两侧15

后方25

炮塔装甲(mm) 前方44

两侧32

后方32

武器信息

炮 20mm Hispano-Suiza Birgikt 炮

弹药量(枚) 860

杀伤力(HP) 9-15

穿透力(mm) 23-38

射速(发/分钟) 125

观察范围(米) 300

通讯范围(米) 450

发展历史

由于M3斯图亚特坦克的发动机用于飞机上,而原有的斯图亚特暴露出空间不足,防护薄弱的问题。1941年11M3/M5斯图亚特坦克月,陆军军械署批准了斯图亚特坦克的进一步改进计划,改进的坦克被称为M4轻型坦克,车体大量采用焊接部件,采用和M3相同的炮塔。但是,由于M4轻坦克的底盘很低,一些部件经过重新设计和安装,以便为车组人员提供更多的空间。1942年,M4轻型坦克样车进行了实验,为了避免和新研制的M4中型坦克的命名发生混淆,美国陆军将M4轻型坦克重新命名为M5轻坦克加以区分,同年4月M5由著名的凯迪拉克汽车公司开始生产。

美国轻型坦克--M5 斯图亚特

M5与早期M3坦克主要不同的地方包括:M5A1的炮塔容量加大、M5系列改为倾斜装甲、应用焊接技术(本身就44/32/32毫米的装甲厚度比起M3的38/25/25毫米,虽然增加不多,但是算上倾斜角度以后,游戏中跳弹的几率就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强化了动力系统:原本的M3坦克采用大陆公司的W-670航空引擎,M5改采两具42型商用凯迪拉克水冷汽油引擎,使马力达到320匹,并加装两组液压传动系统的变速箱,使它的速度提升至每小时40哩,航程增加为原本M3坦克的两倍。炮塔内设有自动平稳装置,使M5坦克无论是在续航力、机动力上都增色不少。M5与M5A1的差别在于:M5是采用早期M3炮塔,M5A1则为了容纳无线电机组,所以改采M3A3的较大炮塔,并且在炮塔2侧加装有裙板,同时取消了早期的射击孔,加强整体防护,并且加装新型防盾和折叠机枪和储物架,这些改动让美国的坦克兵对新坦克颇为欢迎。因此美军开始大量生产M5轻型坦克作为制式装备。

参战历史

英军

英国陆军最早在实战中使用M3轻型坦克。1941年11月,大约170辆斯图亚特坦克参与了北非战场的十字军行动,但结果令人失望。实战结果显示,M3轻型坦克较德军坦克落后。主要的缺陷在于37毫米主炮威力太弱,以及拙劣的内部配置,尤其是炮塔的双人乘组方式令人诟病。此外M3的履带宽度太窄,接地压太高。但M3轻型坦克也获得若干正面评价,成员们喜欢其速度和机械可靠性,因此昵称它为"甜心"。当1942年英军接收了美制M4雪曼中型坦克之后,便将斯图亚特坦克撤出主战场,改作侦察之用,或改装成其他用途的车辆,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炮塔后改装成运兵车的"斯图亚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苏联红军

另一个主要的租借援助国苏联,对M3的评价更是等而下之。红军认为它火力和装甲都太差,且对燃料的品质太敏感(M3/M5系列引擎皆是取自于飞机用的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燃料)。即便如此,M3还是优于大战初期苏联制造的T-60坦克等轻型坦克。1943年,红军试用了升级版的M5轻型坦克,但认为并不比M3优良,因此拒绝了美国提供M5。

美军

美军第一次于实战中使用M3是在菲律宾,以少量坦克投入巴丹半岛的战事。1942年底,当美军参与北非战事M3斯图亚特坦克时,斯图亚特坦克仍是其主要的装甲武力。然而在历经了惨痛的加查拉战役后,美军体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军四号坦克和虎式坦克的对手,于是随即采取"英国模式",解散大部分轻型坦克营改为侦察之用。在后来的战事中,多数美军坦克营多配置三个中型坦克连(通常是M4),以及一个斯图亚特坦克连(M3或M5/M5A1)。

在欧洲战区,轻型坦克因为面对敌火的生还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图亚特唯一能充分发挥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战区,因为日军的坦克数量相对较少,火力和装甲也较弱。日军步兵很少配有反坦克武器,面对敌军坦克时多采用近距离的攻击战术。因此在这里,斯图亚特坦克的威力只逊于中型坦克。

尽管如此,M3/M5的生产数量是很庞大的,总数超过25,000台。司徒坦克一直被使用到大战末期。除美国、英国和苏联之外,它由法国、中国和铁托的游击队在南斯拉夫使用。

中华民国陆军

美军提供M3系列给中华民国的起缘起自于租借法案以及日本对美开战。1942年第一次缅北战役结束后,国民M3A3轻型坦克革命军部分人员撤往印度进行重编;为了活用租借法案物资,国民政府在印度成立驻印军战车训练班,并在民国32年(1943年)建立驻印军战车第一营,全营使用M3A3。之后在滇西缅北战役时编入新一军参战,并在1944年3月3日瓦鲁班战役(Walawbum)中成功击溃日军第18师团师部,此次重大斩获后来订为中华民国装甲兵节。中印缅战区的国军M3A3轻型坦克

国共内战初期,国民革命军的M3A3为驻印军时期接收装备,并通通纳入战车第一团使用。1948年接收了美军遗留在太平洋战区的M5A1,随着国军节节败退,装甲部队也在三大战役中溃灭殆尽。装甲司令部在淮海战役后,着手重建装甲部队。

二次大战后,美军在菲律宾、关岛和冲绳各地留下许多坦克。由于运回美国费用太高,也没有用途,于是大多拆掉武装和通信系统,任其自然报废。装甲司令部参谋长蒋纬国就和美国交涉,把这些坦克买下来运往上海,堆在虬江码头。重建的各战车营就自行寻找堪用的车辆和零件,加以整修组装。其中战车第三团第一营凑出廿二辆M5A1坦克,编制成两个连。经过在台湾的短暂整训后移防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