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内容,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 我们目前有6,158个页面,692个用户,17,917次编辑。
  • 欢迎加入火器百科注册一个账号,一起参与编写吧!
  • 如果编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点击帮助或者加入火器百科QQ群:欢迎加入火器百科官方群,群聊号码 766652219
  • 首页是Hio的三次修改版,沿用了各代首页。赞美吧!

QBZ191式自动步枪

来自火器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概述

我军新型步枪项目的小道消息由来已久。笔者在2016年就已经看到了所谓的"落选方案"。该型号武器于2019年9月30日曝光。但根据《轻兵器》杂志社的披露,该型武器仍未定型。
缩略图

被曝光的各类方案

这几年来看,被"流出"的图片有不少。笔者在经过查证后,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

"迷彩布"

最早被曝光的版本,于2016年9月20日前后亮相。从早期图片和现在亮相的版本来看,两型号无论从整体外形还是弹匣,快慢机,扳机外形等都极其相似。网称"迷彩布"。第一张图片是全图

全图


这是三合一图片,但是图片不全


这是原图


"怡宝步枪"

这图笔者记不清出现时间了..只有这一张图片,网称"怡宝步枪"

0步枪02.jpg


新型自动步枪的研发团队

从曝光的资料来看,研发团队拍摄的图片是一套图。但是是分时间曝光;笔者整理了两个时间段。

2018年

曝光于2018年的"央企楷模"投票中。

楷模.jpg
楷模 1.jpg
当时的曝光图片
图片放大的细节

2019年

这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 【最美兵装人<28>】二〇八所某新型步枪系统创新团队:“枪”先一步天地宽:【最美兵装人<28>】二〇八所某新型步枪系统创新团队:“枪”先一步天地宽"中,全文如下 二〇八所新型步枪研发团队

团队.jpg


组建于2014年 以研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枪系统为目标,研究方向涵盖系统总体、枪械、枪弹、光电瞄具等9大领域,代表着我国步枪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自某新型步枪系统立项以来,团队组织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构建了“五高一长”的研制体系。先后完成了原理样机、方案样机、初样机,3个阶段共10轮样机的研制。试制样枪270余支,累计消耗弹药220余万发。创造了轻武器研制史上在短时间内研制数量最多、频率最快的历史奇迹。团队始终将解决部队现役装备存在的问题,研制先进步枪系统作为基本。要求共完成40余种方案设计,10余轮样枪、样弹的研制,彻底解决了困扰现役枪械和某新型步枪系统发展的枪管挂铜和热散问题。 团队还承担了某轻武器“瓶颈”技术研究、某型班用枪族配套器材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几乎涵盖我国当前步枪系统所有研究领域,截至目前,共荣获: 兵装集团重大创新成果奖1项
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
申报专利46项

阅兵英姿

在2019年纪念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中,新枪并没有出现在步兵方队而是出现在车辆方队,所展示的均为短枪管。于此同时新枪还装备了两种光学瞄准镜,其中一个类似ACOG,另一个则兼具夜视和热感应,这两个瞄具应该是新枪御用瞄具。新枪护木下面安装了兼容了PTT的握把。

《轻兵器》刊登的新步枪

目前已知新枪和新枪的兼具夜视和热感应的瞄具和兼容PTT的握把是作为陆军新式单兵作战系统使用。

结构

1.双气室导气

191的导气装置可以说比较有亮点的。这个设计采用了两个气室:调节气室和膨胀气室。我们知道以早期ak为代表的“过量导气”问题。它虽然给自动机带来了充沛的能量,较高的初速,并从客观上提高了自动机运作的可靠性,自动机速度达动能就大,就可以冲开后座时的各种的小阻碍。但这使自动机后座到位时撞击机匣的速度也很大,从而带来了更大的第二冲量。好吧,这并不是什么主要问题。主要是因为解决它时不得不用到的气体调节器出了问题。现有的导气式自动武器的导气机构,一般为闭气结构,而闭气结构的气室一般为单一气室,枪身导气孔正对调节器的位置加工有直径大小不同的进气孔。这种导气式机构简单,但会造成活塞突然性启动刚性撞击,引起全枪振动,影响射击精度,降低零件使用寿命。且这种导气结构对于进气孔处膛压过大或过小时均存在一个问题,若导气孔位置膛压过低,自动机运动不灵活,影响枪的可靠性。火药燃气对气孔的损害太大了,经常会有进气孔被灼烧的问题。所以双气室导气就出现了:它包括枪管,所述枪管上固定有导气箍,所述导气箍中安装有与其共轴心线的调节器和活塞,所述枪管上设有导气孔,所述调节器上设有进气孔、调节气室,气体调节器与导气箍之间间隙配合有一套体,所述套体上设有与所述导气孔和进气孔连通的通气槽,所述调节器对应导气孔的位置上还设有与套体通气槽连通的膨胀气室,用于火药气体经导气孔进入后形成缓冲。火药气体首先进入膨胀气室形成稀释缓冲,再进入调节气室,能降低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对调节器进气孔的直接冲刷,有效避免了调节器进气孔的急剧烧蚀。这个是一种方案,还有一种

枪管上设有直进气孔和斜进气孔,调节器前后分别设有膨胀气室和调节气室,调节器还设有与所述调节气室连通的导气孔,调节器与导气箍之间间隙配合有调节器外套,这个调节器外套上设有通气槽,通气槽分别与直进气孔、斜进气孔、膨胀气室和导气孔相连通。对于进入气室的高温高压气体,先进入膨胀气室,起到稀释缓冲作用,再进入调节气室,能够降低高温高压对调节器导气孔的直接反复冲刷,避免调节器导气孔被急剧烧蚀,使得自动机运动平稳,提高全枪可靠性、精度及寿命;同时,在枪管上设置直进气孔和斜进气孔,双气孔的设置能够保证自动机有足够运动能量,在弹药膛压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自动机运动的可靠性。现在来看,大概率采用了第一种。当我们转动气体调节器的时候,改变的不是调节气室与枪管之间的导气孔,而是膨胀气室下面的传气孔,被转动的是整个导气箍。

枪机

枪机框+一体拉机柄

从191的枪机框上,我们可以闻到一股重重的ar味道。因为191的复进簧被塞到了枪托里(这个一会在说),所以191的枪机框很长。由于采用了一体拉机柄+上下机匣的设计,拉机柄只能放在上下机匣的交界处。而一体拉机柄只能把拉机柄布置在上下机匣连接处,这就导致拉机柄位置过低。而且为了让枪机框遮住拉机柄槽,像03的拉机柄布置的非常靠前,不仅需要节套做出让位,射手在持握弹匣前护木后这段机匣时,左手手指还有可能被拉机柄打到。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191怎么驯服这个设计的。191 的护木根部也进行了加粗,下方有圆润的凸起,起到了阻手的作用,左手再握这里肯定会不舒服。这种设计也是在引导射手握弹匣或者握护木,就是别握机匣这里。所以拉机柄打手的问题就解决了。191的的节套尺寸相比03式也有一定缩小,上下机匣的铰链机构可以相对上移、前移一些,弹匣前部就不用保留太长的机匣结构了,护木和弹匣之间的距离大幅度缩小。191的枪机框盖住了它的整个拉机柄槽,如此就获得了良好的密封性。

机头

191的机头相较于ar的8闭锁突笋的机头做了许多改动,闭锁突笋的数量折中了一下,一共四个,分别在3点、6点、9点、12点。4个闭锁凸笋更容易加工,同时均匀分布的偶数个凸笋也不存在AR系凸笋靠近抽壳钩附近的凸笋在射击时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螺旋闭锁面的设计来源自AKM,这种设计在闭锁初期有较大匡量,枪机转动阻力小,越接近闭锁完成,枪机与枪管节套的闭锁咬合越紧密。四个闭锁齿布置在枪机弹底窝的圆周,每个闭锁齿的厚度不相同,其中底部的闭锁面较宽,沿中性面对称,每个齿的前方都为大倒角。为了讲解方便,文中将四个闭锁齿分别定义为上下左右四个齿,抽壳钩在上齿和右齿之间的第一象限,倾角方向估计在45°到50°之间。在下齿与左齿之间第三象限设置抛壳挺让位槽。由于191步枪与95步枪的弹药可以通用,所以弹底窝的深度和直径等参数与95步枪的枪机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关于闭锁螺旋升角呢,采用了四齿的螺旋闭锁面,按照提取图线比例的尺寸分析,闭锁面的旋角与AK应该是相同,都为3°,这个旋转角的参数是经过大量验证的绝对置信值,在新步枪的研制中应该是沿用成熟可信的参数,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消耗大量的人物财力去整个不一致的。机头的闭锁突笋上还削去了几个比较明显的倒角。这样做除了消除加工时可能会遗留下来的毛刺,在有杂物时还可以减小机头运动阻力,提供容沙空间,就是个容污的地方。191还有一个跳出中国步枪传统的设计—止转卡铁防楔紧。从56到03平面带动+预转启动面的设计一直贯穿始终,从来没有变过。如今却不一样了。191在枪机导柱上刻一段凹槽,再用一个止转卡铁在枪机后座和和复进时卡住导柱,使导柱无法提前回转。也就是说,止转卡贴把枪机和限位导轨之间的楔紧转移到了止转卡铁和导柱之间的楔紧,不过因为导柱和卡铁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不会影响枪机的复进。止转卡铁在后座和复进过程中一直卡住导柱,在复进快要结束的时候,卡铁原本翘起的末端被机匣上的突起压下,从而释放导柱,使枪机可以回转。后座时,开锁后,止转卡铁脱离机匣限位,在止转卡铁簧的作用下后端翘起,前端卡住导柱。不过说到底,止转卡铁还是转移楔紧,只有平面带动+预转斜面才能消除分立,彻底告别楔紧。那为啥不用了啊?有一种说法是说,这次的191用了新弹,新弹的膛压很高。而如果使用平面带动,那么闭锁突笋上就要削掉一块来作为预转启动面,这样就使闭锁齿的强度下降。但是我们是不是忘了63和sg550系列的设计了,谁说一定要把预转启动面放闭锁突笋上呢?还有一点就是191的闭锁凹槽保留了比较长的一部分闭锁后/开锁前的自由行程。在讲AK的那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增大开锁后的自由行程,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放反跳措施。当然了,除了这种防反跳措施,191也像ar一样,通过枪托里的复进簧和缓冲器进行防反跳。

击针/击针销

击针和81杠类似,采用全浮动式,没有弹簧限位,这点和HK-416有击针簧的设计不一样。这里着重要讲的是新QBZ19x独创的设计——击针限位销。反面教材AR系列步枪的击针限位销就是一个头部有弹性的小销子,结构极其简单,但是在经过多次拆卸装配后,其固定能力会一步步减弱,存在脱出的隐患。而我国设计师设计了“L”型击针限位销,从枪机框左侧插入限位销后,转动限位销使枪机框上的定位销插入击针限位销头部的圆形缺口,拆卸时只需要用子弹或者其他工具顶住定位销即可旋转击针限位销并取出,这样完全不会出现AR系列步枪击针限位销存在的疲劳形变隐患。机框体中部上端开设有容纳部,用于放置击针销,容纳部前端设有限位槽,中部设有第一台阶孔和通孔,均设置于限位槽外,第一台阶孔内安装定位卡柱和定位卡柱簧,定位卡柱置于定位卡柱簧上方,可上下运动,机框体中部设有销孔,用于安装定位卡柱销,对定位卡柱上下运动限位,击针销包括杆部和头部,杆部置于机框体的通孔内,头部设有限位孔,定位卡柱上部卡接在限位孔内,限制击针销在机框体内的转动,击针销安装在机框体后,其头部卡在限位槽内,对击针销上下运动限位,枪机在开锁/闭锁状态时,所述击针销杆部始终处于击针定位圆盘后方,对击针轴向限位。

抽壳钩

说到抽壳钩也算是对ar的一种创新了。枪机抽壳钩固定在枪机右上方,通过一根竖向轴与枪机连接,抽壳钩尾部有两个倾斜弹簧支撑,这个设计又是一大亮点。两个弹簧给抽壳钩施加的力被分解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分力,分别限制抽壳钩横向和纵向位移,提升抽壳钩抱住子弹底缘的力和距离的一致性。包括机头体、拉壳钩簧和拉壳钩,拉壳钩通过拉壳钩轴连接在机头体上,机头体的杆部沿拉壳钩槽左右对称设有斜向导引孔,导引孔为阶梯孔,导引孔的大径孔向拉壳钩尾部倾斜延伸,导引孔内设置有拉壳钩簧导杆,拉壳钩簧套设在拉壳钩簧导杆上,并置于导引孔的大径孔内,拉壳钩尾部向左斜下方延伸设有工作斜面,拉壳钩簧导杆的头部始终顶在拉壳钩尾部的工作斜面上,用于消除拉壳钩在机头体上轴向和径向的间隙,防止拉壳钩翻转。这个抽壳钩采用斜向导杆受力式抽壳机构,可大幅度减小枪械体积,在减小全枪重量的同时,提高抽壳机构容簧空间,降低拉壳钩簧所需应力,提高自动武器抓壳和抽壳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射机

发射机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了模块化发射机,之所以这么推测,是因为我们在下机匣的表面看不到任何转轴。扳机组件整体原理基本和AK系列步枪发射机保持一致,旋转角度90度左右,极大方便了射手主手大拇指操作,同时双侧快慢机也给左撇子射手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至于内部结构,19X系列步枪也是通过快慢机轴旋转来控制单发/连发击锤阻铁,当步枪设定为“1”单发时,扣下扳机,扳机前端阻铁释放击锤击打击针,击针撞击枪弹底火击发,而后武器开始后座,枪机框后退压下击锤,此时连发阻铁顶住击锤,直到完成一个自动循环,连发阻铁解除,单发阻铁勾住击锤,射手松开扳机后,击锤上抬,但是被击发阻铁勾住定位,只有射手再次扣扳机才能击发下一发枪弹;连发射击时,快慢机设定到“2”位置,快慢机转轴将单发阻铁压住,武器射击时,前段过程类似单发,在武器后座开始后,击锤被后座枪机框压下,此时由连发阻铁顶住击锤,单发阻铁不发挥作用,枪机复进到位向前解放连发阻铁,进而直接释放击锤继续击发,所以扳机如果一直扣住,武器将一直进行射击循环。ak的击锤上1/3处易断的问题似乎也已经得到了解决。AK系列的扳机组件应用了70余年,被无数实战证明其优秀性,很多武器也竞相模仿其扳机组的设计,但是优秀的前提下依旧有一些小瑕疵。首先是扳机组纵向长度还是偏长,而后是扣扳机时不得操纵快慢机,最后一点则是击锤在单发状态松开扳机时会撞击扳机,“弹手指”的感觉明显。19X系列扳机组发射机是继承了AK的基本设计,但是基本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整个扳机组件系统尺寸大为缩小,击锤长度、击锤于扳机轴的距离、扳机轴到快慢机轴的距离、连发阻铁轴和击锤轴之间距离均得到缩小,整体尺寸就积少成多得到进一步精简。从实际操作来看,19X系列步枪的快慢机和扳机操作也互不影响,可以有效减少扳机组故障率。击锤与击发阻铁相挂在扳机组右侧,击锤后部下方有一个凸起,这个凸起在单发射松开扳机的过程中可以让击锤倾斜地先和扳机接触,进而将直接打向击发阻铁的力进行缓冲分解,有效缓解“弹手指”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是第二版了,最开始的版本和ar非常相似。而这一版改回了ak的模板。

快慢机

快慢机还是传统的0-2-1。转角为每一档45度,一共转过90度。模块化发射机的拆卸也是从快慢机下手的。拆解也可以讲一讲快慢机分解钮在扳机组后部,只需要按下分解钮,分解钮上的凸起就会从左侧快慢机下脱离,之后左侧快慢机就可以抽离,右侧快慢机将把手旋转至前方就可以抽离,进而整个扳机组就可以从下机匣取出。快慢机拔出后将机匣右侧的旋钮(联动快慢机)逆时针旋转180度即可拆下。这俩东西拿出来以后,就可以向上拔出快慢机了。191的快慢机本身还是可以看到ar的味道,我本人比较看好ak的快慢机,因为简单,一个小小的铁块就可以实现。相比之下ar的快慢机不太容易加工,强度不知道怎么样。但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思路,我认为没有那个比那个更佳的。

复进簧

这一块儿网上的争议太多了。我就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确实,这就是一个取舍问题。但是这的确相比传统的复进簧布局有一些优势。首先,把复进簧放进枪托里这是一个很传统的ar特征(当然,并不是说191是ar)。这样做可以使整个自动机,复进机,包括缓冲器与枪管布置在同一轴线上。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动机受力较正。自动机运作更平稳。如果自动机重心与全枪中心同轴的话。就会抵消一部分自动机在后座时带来的使枪上下翻转的力矩。但是我认为这样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比较有限,因为在我们站姿/蹲姿射击时,整个身体的支点是脚,只要不是把枪托抵在脚上,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多多少少会有偏转力矩。但相比什么都不做,同轴枪在减少枪口上跳的时候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但191看起来不是这样的。其次,把复进簧放进枪托里肯定比传统的复进簧布局更加节省机匣的空间。枪械的机匣里空间十分有限,设计师们也一直都在想各种办法能让自己的枪尽可能合理的利用机匣里的空间。ak的机匣前后长度比较长,有一部分原因是击锤的问题,但也有复进簧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ak的机匣后部有很大的空缺,从快慢机到机匣最后不都是空的,这就显得有失水准了。不过ar的前后长度就相比ak短了。所以191的复进簧布局可以有效地缩短机匣的长度,使结构更紧凑。同样在减小尺寸的方面,191机匣的纵向高度也比较小,也有一部分是复进簧的功劳,把复进簧放在枪托里一定比把复进簧放在上面更矮。这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对比传统ar和sig mcx就知道了。可能mcx的双悬吊复进簧没有带来太大的纵向高度的增加但肯定比原来大了。顺便提一嘴为啥ar的机匣纵向高度普遍的大。其实是ar发射机的原因。ar发射机的待击状态的击锤没有办法被压到很低,ak就可以压到比ar更低的地步。说白了就是ar的击锤没有ak压得彻底。还有就是ar的击锤比较厚(不是宽)。但191就同时补偿了ak和ar的缺点。总之你复进簧怎么也得有个地方放吧。

写在最后

这一次,我们回归了传统的有托布局。但相比95和我们以前的枪,这次终于跳出了传统的ak风格,与ar的平台进行了碰撞。191真正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打担地进行了创新,做出了许许多多崭新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机构和设计。一路走来,从仿制到第一次比较失败的自主创新(63式),从对ak平台的深度挖掘和改进到另类的结构尝试,从回归有托布局备用枪到ak与ar的结晶,我们可能走过弯路,但我们的尝试和针对问题的分析却一直没有停下来过。先进对比10年之前,工艺水平一定有很大长进,我们的枪也在一点点进步。这也是一种设计水平提高的体现。目前为止,191的优点很多,但还没有被发现有什么大缺点。至少是现在。


2022年珠海航展,该枪及其系列枪族第一次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下一代班用枪族——20枪族出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