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贯彻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内容,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 我们目前有6,411个页面,765个用户,18,559次编辑。
  • 欢迎加入火器百科注册一个账号,一起参与编写吧!
  • 如果编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点击帮助或者加入火器百科QQ群:欢迎加入火器百科官方群,群聊号码 766652219
  • 首页是Hio的三次修改版,沿用了各代首页。赞美吧!

G11無殼彈突擊步槍

出自火器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G11

900 (110).jpg

G11

類型:突擊步槍/無殼彈步槍/無托式步槍
原產地: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90年4月4日至1990年10月5日
使用方:德國
參與戰爭:無

生產歷史

研發者:Gesellschaft für Hülsenlose Gewehrsysteme
研發日期:1971年
生產商:Heckler & Koch
製造數量:製造數量
衍生型:HK ACR/G11 PDW/G11 LMG

基本規格

重量:3.6kg
長度:750mm
槍管長度:540m


子彈:4.7mm無殼彈
口徑:4.7×33mm
槍機:轉膛式槍機
發射模式:低速全自動/半自動/高速三連點射
槍口初速:930m/s
有效射程:1120m
供彈方式:彈匣
瞄具:伽利略光學瞄準鏡

0 (3).gif

▲G11K2改進型號

在1960年代,各國軍方對換裝小口徑步槍趨之若鶩的時候,當時的西德陸軍卻沒有隨波逐流,用5.56mm步槍取代當時裝備的7.62mm口徑的G3步槍。在1967至1968年間,當時的西德軍方、HK公司以及諾貝爾火炸藥公司(Dynamit Nobel)達成一致見解,他們認為,無論採用哪一種小口徑的步槍,其技術性能都無法擺脫傳統步槍技術水平與局限性。為此,他們選擇了德國在二戰中美國在二戰後都曾研究過但未成功的無殼彈/槍技術,試圖一舉超越小口徑化,直接研製並裝備具有革命性的無殼彈步槍系統。這就是G11無殼彈步槍系統。

1231354.jpg

▲第一型4.3mm無殼彈驗證槍機

1970年,西德國防部列出了一個標準作為這種革命性的步兵戰鬥武器的設計要求,這個設計要求是希望能成倍地提高西德士兵的個人戰鬥能力。這個標準如下:

武器的最大長度:小於750mm

包括100發彈藥在內的最大重量:小於4.5kg

武器的裝彈數:50發左右

高命中率的3發點射

不校正瞄具的有效平射距離:300m

對設計者而言最大的難題是在實戰中提高命中率,因為戰鬥中的心理壓力常常會降低射擊水準。另外,經統計發現,3發點射時命中目標的數量比全自動發射時還要少。因為第一發彈的命中率是最高的,而發射第一發彈時的後坐力會影響到隨後射出的子彈,而3發點射是每扣動一下扳機就自動發射出3發彈頭。經研究只有將射速提高到2,000RPM以上,才能提高3發點射時的命中率。這種設計的理論依然正是美國的「齊射」研究。總之,為了達到高射速點射的目的,HK公司採用了一種圓柱形轉膛式槍機的設計來提高射速。

3456).jpg

▲HK無殼彈第一型原型步槍

最初,無殼彈武器系統的開發項目只有兩個公司參與,其中HK公司負責武器部分的設計,而諾貝爾火炸藥公司則負責設計無殼彈部分。這兩個公司並稱為GHGS(德語:Gesellschaft für Hülsenlose Gewehrsysteme,即:無殼彈步槍系統聯合企業)。後來德國的光學儀器製造公司Hensoldt/Wetzlar又加入了GHGS集團,負責開發/製造武器系統的1倍光學瞄準鏡。在1971年,HK公司先後研製出第1型和第2型的原理驗證機,在1971年底通過技術鑑定後,認為無殼彈武器系統是可行的。在1973年,北約也對無殼彈武器系統感興趣,希望HK公司能夠在1977年4月交付武器,並在當年的北約一級的軍事演習中進行試驗。於是HK公司加緊無殼彈步槍的研究工作。

90324235.jpg

▲G11無殼彈步槍

1974年夏天,HK公司研製出第1型原型槍。該槍已經具有G11的許多鮮明特徵,G11的基本結構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已經確定下來,包括平行放置於槍管上方的彈匣,彈匣內的槍彈彈頭向下並垂直於槍管軸線,無托結構(彈膛/槍機位於槍托內),兼有提把功能的光學瞄具,又比如高達1,800發/分的高射速三發點射和低至400發/分的全自動射擊。西德國防部也對無殼彈原型槍很樂觀,與HK公司簽訂合同規定在1977年秋完成全部研究工作。

900 000.jpg

▲G11伽利略式瞄準鏡

最早的無殼彈原型槍的瞄準裝置是採用折射

光學原理,物鏡位置比較低,目鏡則高一些。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瞄準線貼近槍管,因為預想到在有效射程內的彈道比較平直,瞄準線低一些可以擴大直射距離。但因為槍是無托結構的,貼腮位置比較高,所以要從1974年至1977年,HK公司先後研製了1號至5號共五種原型槍,但試驗結果顯示此時的無殼彈武器系統還不能成熟到可以裝備部隊。所以在1977年HK公司並未能設計定型並交付部隊。除了武器本身的技術還需要完成外,在與HK33進行比較試驗中也發現4.3mm口徑無殼彈易受風力影響,其精度表現遠不如5.56mm。有經驗的射手在300米距離上試射,散布圓直徑居然有1.8米。所以1977年HK公司在5號原型槍上同時試驗了原有的4.3mm和新研製的4.7mm兩種無殼彈後,便決定從6號原型槍開始改為4.7mm口徑。

9000000.jpg

▲G3自動步槍,MP2衝鋒鎗和G11原型槍

對G11有效性的理論研究:G11的子彈飛到250米處約需0.3秒,當一個目標以時速6公里的速度跑動時,0.3秒就能跑出約0.51米。而G11的一個高速3發點射在250米處的散布圓半徑也是0.51米。

900 (00.jpg

▲G11及原型機使用的兩種無殼彈

經過多年的努力,HK的無殼彈步槍系統日趨成熟。從1981年至1982年間研製的14號原型槍已經達到可以交付部隊進行野戰試驗的程度。1986年,14號原型槍被西德軍隊正式定型為G11(後被稱為國G11K1)。G11步槍在1987年3月開始試產。G11採用獨特的轉膛式槍機,有單發、高速3發點和低速全自動的射擊模式。步槍上沒有機械瞄具,最初的型號有一個固定的1倍光學瞄準鏡,後來改為可拆卸的瞄準鏡。早期原型上的聚合物彈匣容量為50發,而後期型號減少到45發,並且在彈匣供彈插槽兩側各有一個後備彈匣插槽,可在槍上同時攜帶3個彈匣。後期型號的槍口下方還增加了刺刀座,還可以加裝兩腳架。

900000.jpg

▲G11早期型

經過這一系列改進後的型號在1988年被命名為G11K2,並開始提交部隊試驗。在1989年進行的測試中認為G11K2比G3可提高50%的命中率。1990年3月23日,在G11K2完成一系列試驗後,當時的聯邦防衛技術與採購署確定:無殼彈步槍在技術上已經達到裝備水平。4月4日,德國陸軍部宣布,G11K2已經達到部隊使用要求,隨後發給HK公司一份價值6,000萬馬克的訂單。據稱在當年已經向部隊交付了1,000支G11K2。

900 (110).jpg

▲G11K2

但就在這一年,柏林牆倒塌,東部地區急需資金建設,加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威脅減小,換裝新型槍已不再是迫切需要了。結果在1990年10月中旬,德國作出決定,在立法會議上不再討論G11的裝備問題。就這樣,G11的生產、採購與裝備計劃被取消。雖然G11的裝備計劃被取消,但HK公司仍對並嘗試向其他國家出口G11,不過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有傳聞說只有德國國防軍的特種部隊及美軍特種部隊極少量地裝備了G11K2,但並沒有證據。

900 (1091).jpg

▲以G11為原型的HK ACR

在1982年美國提出ACR(先進戰鬥步槍)計劃後,HK公司也以G11為基礎,將無殼彈口徑更改為4.92mm參與競投,但1993年美軍宣布取消ACR計劃後,HK公司的無殼彈步槍裝備之夢再一次破滅。在軍方公布的實驗結果中,儘管四家投標公司的競投方案都採用了超前的革新技術,但都無法使其性能比超出M16A2,其中HK的ACR樣槍在試驗中突現的問題是在遠距離射程上性能劣於M16A2。

900 (12).jpg

▲M16的設計者斯通納試射G11